English

机制创新,矩阵管理 发展知识经济

1998-04-07 来源:光明日报 吴季松 我有话说

面对下个世纪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,理论探讨是必要的,但是,关键在于我们必须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,既不能一轰而上,又不能放任自流。

一、部分地区先行,发展知识经济

首先,发展知识经济是需要一定条件的,就全国范围来讲,还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,但是由于我国有较大的地区差别,在北京、上海、天津和广州等地区又已经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充分条件。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,发展知识经济要具备如下条件:首先,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依托是智力资源,但必须配以相应的资金和自然资源,也就是说必须建筑在工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和天津等地反映工业经济发展程度的,人均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或接近3000美元,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。其次,发展知识经济,必须以较高的社会知识化水平为基础。葡萄牙于1992年由政府倡导开始发展知识经济的时候,全国成人的文盲率为13.8%,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为29%,这大概是知识经济对社会知识化水平的最低要求。最后,发展知识经济必须有相对强大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,否则只是引进国外的高技术产业项目,自己不拥有知识产权,则和引进新工业技术项目没有本质的差别,谈不上发展知识经济,必须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,有可产业化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项目;同时有对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的创新能力,这样才能发展自己的知识经济。

由此看来,我国有必要建立新型的国家级管理机构,以新的机制进行知识经济发展的宏观导向。在一些工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,社会知识化水平较高,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,发展知识经济不仅是可能的,也是必要的。

二、机制创新、机构创新、管理创新

矩阵(Matrix)管理法,原来是加州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系F·茨维基教授发明的一种通过建立系统结构来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,后来被推广为激励创新的一种管理方法。在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,尤其是网络建立以后,矩阵的形态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功能,已经取代“畅谈会法”等方法而成为第一创新方法。矩阵(Matrix)的英文原义是“基体”、“母体”、“本”,同时又是数学中的“矩阵”,这种数学方法使代数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产生了质与量的飞跃。现代计算方法的许多原理都建立在矩阵算法的基础上。这些原理也应用到现代科学的其他领域之中。

所谓“矩阵管理法”就是为了某一工作目标,把同一领域内具备相当水平的创新元素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矩阵,通过管理使元素及行列按上述数学规律变换,从而创造条件,激励创新。矩阵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下:

1、矩阵是为某项工作目标暂时组合的系统,其中元素的选择不是按行政级别,也不是按资产多少,而是按对某个目标做创新贡献的能力。其中各元素可以是大学、研究所、企业、实验室、课题组,甚至可以是个人。这样不但改变了行政机关条块分割,难以引导聚合创新的情况,而且优化组合,改变了原有行政机构中固定组合,互相限制,有人干、有人看,甚至有人压抑创新的现象。

2、对矩阵系统中不仅投入资金、设备、人才和技术条件,尤其重要的是创造“尊重知识,尊重人才”的工作气氛,使得各元素在矩阵中任意排列、组合、叠加、变换,以至转置,产生或加强创新。

3、在矩阵创新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,淘汰失去创新活力的元素,吸收新发现的创新元素。被淘汰元素恢复创新活力后可再被吸入矩阵,从而产生比矩阵中原有创新能力更高级的创新。

把矩阵中纵横交错排列的元素用信息技术网络联结起来,每个元素都是网络中的一个信息结点。其中最为活跃,创新能力最强的一个或几个结点就成为创新结点,创新目标最有可能在创新结点上实现。矩阵管理就是要发现、支持、组合、聚合和更换创新结点,激励创新能力。新机构在新机制下于结点创新管理中要注意:

(1)使整个矩阵中的智力资源、信息网络为创新结点服务。

(2)根据创新结点需求置换矩阵元素。

(3)根据创新结点需求转置矩阵。

(4)把若干最活跃的创新结点组成新的子矩阵。

目前结点创新已成为矩阵管理法的核心和灵魂。例如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矩阵中,已经形成北大方正、联想等一批创新结点,目前应该激活更多的结点,并通过矩阵管理给创新结点更多的服务和支持。

三、用“远水”解近渴,为增长8%做贡献

我国已经投巨资在全国建立了53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省一级的开发区还有60个,如果通过建立国家级管理机构采用矩阵管理方法,把蕴于其中的巨大创新潜力激发出来,它就不是一股远水,完全可以解近渴,让人们在今年尝到知识经济的甜头。采取上述做法就能遏制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势衰减的状况,保持1997年的增幅,就能对我国1998年国民经济增长做出2%以上的贡献,占1998年国民经济增长8%目标的1/4强,从而大大增强我国完成今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实力。为今后4年以至今后10年打下坚实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